“提高型岗位”提升志愿服务吸引力
在楼宇、园区经济发达的漕河泾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活动指导站站长徐雷将此次高中生实践岗位设置的目光投向了街道内的企事业单位。为了增加志愿服务的吸引力,他们与学林学版社合作推出了6个书籍推荐员、读者联络员的岗位,服务周期为3个月,请高中生从他们的视角荐书。指导站还联系了一家网络服务公司,推出12个未成人活动策划、实施岗位,邀请高中生参与策划亲子活动等。
“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擦擦橱窗、收发报纸,我们希望能为高中生真正留下些什么。”徐雷坦言,一些简单而临时的“体力服务”,可能会让高中生感到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如何在志愿服务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岗位内容的设计很有讲究。若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都无法得到提升,这将大大降低高中生参与的动机,最终“走过场”应付了事。
虹口区江湾镇街道此次推出的志愿服务岗位也很有“技术含量”。坐落于辖区内的社区创新屋,配置有供居民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动手做”工具设备,包括金工、木工加工设备等。创新屋面向6周岁以上各年龄段居民,开展不同层次的动手实践与创意活动。“我们这次的岗位设置就跟创新屋有关,引入高中生对社区居民做创新指导。”有着十余年学生志愿者活动指导经验的站长杨辉表示,目前不少高中生有创新意识,但缺乏平台,他们将邀请技工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生,对高中生开展先期培训,再指导社区居民使用这些设备。“不单单是教居民做一样东西,而是在指导中发挥高中生的创意。”杨辉说。
如何增加志愿者岗位的丰富性,一些高中老师也建议,社会实践基地能否提供些岗位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如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先进制造业企业,通过这类提高型岗位,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科学修养和学术能力。”曹杨二中副校长易建平说。
“除了一些传统岗位外,社区在培养文化志愿者上也大有可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建议,一些社区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京剧文化、非遗文化,开发一些文化志愿者的岗位,请学生深入了解地方志,参与地域文化的历史脉络梳理、调研和宣传,加强学生的公民、社区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在岗位的设计上,可邀请学校、专家介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设置一些探究型的任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分享服务所有经验与心得,让高中生真正有所收获。
高中生志愿服务岗位设置的三大困惑
在采访中,多位社会实践基地的负责人也坦言,在梳理志愿服务岗位的过程中,安全问题,岗位数量是否能满足学生需求,岗位内容能否吸引高中生,是他们最担心的三大问题。
首先,高中生还都是未成年人,必须按照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不仅要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也要为他们正常开展服务提供更多细节保障。“他们本身是受保护群体,从事志愿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安全的因素。高中生确实比较尴尬,他们渴望独立,也有一定的能力,但又不能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我们主要考虑为他们安排一些辅助性岗位,采取就近方便的原则,在他们熟悉的区域内活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学生社区指导站站长张文说。
在安全问题上,实践基地人手有限,也是他们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我们社区学校一共才4位专职老师,下设的每个居委指导点也就一个文教干部,他们要处理街道的日常工作,还要兼顾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确实压力不小。”一位社区学校负责人说。
其次,不少负责人也感叹,现在学生太“忙”,学业压力大,真正能参与志愿服务实践的机会很少。“学生天天上学起早摸黑;双休天、寒暑假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要上各种补习班。事实上,高中生能有精力参加社会实践的,只有高一高二两年。”一位社区老师说,我们精心梳理和设计了岗位,也希望学生能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认真对待这件事,而不是找人混个章应付了事。
再次,在岗位安排上,如何既考虑学生个人能力胜任的问题,又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长和参与的需求,提升工作岗位和个人的契合度。这些课题对基地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