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高考新政实施在即: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上线

日期:2015-04-15|作者:|来源:文汇报|责编:王慧
关键字:高中社会实践

呼吁各行各业挖潜为高中生提供实践岗位

“光靠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强调协同。因此,我们要建立市、区县和社区三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引导大家挖潜各条线社会资源和实践活动,向高中生开放。”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会委托校外联协调市文明办、团市委、市科委、市文广局、市体育局等部门构建三级社会实践活动的网络体系,共同为学生志愿服务、体育艺术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供支持。

但事实上,以每届学生人数约5万来算,从2014级到2016级这三届高中生就有逾15万人,全上海市要为这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确实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仅靠社区学校的一己之力梳理岗位,肯定是有限的,我们也在努力挖掘、整合社区优质教育资源,有些还不太成熟,就要‘造’一些适合高中生的岗位。”许嘉雯举例说,两年前的一次寒假活动,指导站发现了一项社区优质教育资源——国家电网市南供电所客户体验中心。之后,指导站发挥上师大数理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专业力量,与体验中心合作开发了小学高年级《生活中的电》社会实践课程,变简单的参观为提供学生体验。“课程设计好后,又能为高中生提供一批助教、解说岗位。”许嘉雯也呼吁,希望更多的企业、社会机构和社区实践指导站合作,共同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岗位,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去当一回观众,炒一炒人气。

针对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与喜好因素,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的专家也指出,要重点关注高中生在三个场域中的志愿服务行为。一是关注大型赛会。二是关注社区项目。调查显示,交通便捷地区和居住地附近是高中生最乐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地方。从公益行为的普遍性规律来看,“随手公益”也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因此,对高中生群体来说,基层社区是绝佳的实践舞台。团市委将大力开展“百团进千居”等服务项目,为更多高中生在平时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机会。三是关注网络社区。网络是青少年的聚集地,现在的高中生在课余时间会大量聚集在网上,只有真正开辟了有效的网络工作渠道,才能让工作真正符合高中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

 如何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也至关重要,在吴遵民看来,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初期阶段,对于向高中生提供实践岗位的部门要给予激励举措和政策倾斜。

调查

做志愿服务高中生青睐节假日,每次半天

事实上,上海高中生对于志愿服务的态度如何,他们希望在什么时间开展服务?去年,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曾对本市800余位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高中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与大学生相比,高中生几乎处于完全学习状态,参加学习之后的活动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高中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性相对提高,特别是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即将迎来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早地进行锻炼,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调查结果还显示,高中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愿和行动处于中游状态。大多处于备战高考的高中生,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有一些学生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多数是关注和参与志愿者行动的,只是关注和参与的“量”较少而已,偶尔关注的比例占第一位,表示“没有参加过志愿者组织”的占39.9%。

关于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高中生大多希望能在节假日,每次半天时间,地点为交通便利地区。在调查中,当问到学生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是否遇到过阻力时,认为有阻力的占26.1%,为没有阻力的占73.6%。遇到志愿服务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时间因素、与个人的学习生活相冲突的高达85.6%,认为是经济因素,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支出较多的占7.7%,家长或朋友不支持的占3.7%,学校不鼓励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的占3.0%。

调查还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组织过志愿者活动,22.3%的高中生认为学校经常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42.6%的高中生认为学校有时组织,认为学生应该兼顾学习和志愿者服务,二项合计64.9%;27.4%的高中生认为学校较少组织,学校认为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备考上,7.8%的高中生认为学校从未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对于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报名,多数学校(60.9%)是为学生报名的,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方式。但是,学校为高三学生报名的较少,学生也不愿意学校更多地组织报名工作。

相关链接

据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综合国外的志愿活动情况显示,国外的志愿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

据一项针对美国、加拿大、比利时、芬兰、日本和中国等六国志愿服务情况的调查显示,34.6%的受访者表示其志愿行为始于高中阶段,17.2%表示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参与志愿活动。高中生提供志愿服务比例最高的是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为70.8%和45.2%),最低的是中国(8.1%)。

在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志愿者组织始终相当重视宣传工作的策划和执行。美国的志愿者组织利用公益广告、宣传册、服装甚至纸袋等能切入生活的一切事物进入人们视线,使包含志愿者行为在内的活动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家喻户晓。有关美国志愿服务的实际开展情况,据“美国志愿之网”(http://www.voa.org)的数据,美国的志愿者组织于2013年成功服务了2,081,274人次,且多为深入社会、社区的可持续志愿服务。美国的志愿服务种类丰富,细分程度较高,具体涉及十五大类,如社区建设、老年服务、急救服务等。出现如此积极踊跃的志愿参与现象,与美国社会各界对全民志愿(尤其青少年实施志愿行为)的支持和鼓励也有所关联,如美国公益组织“DoSomething(做点啥)”向中学生所提供的达500美元的“GrandparentsGoneWired(银发网虫)”奖学金,美国乳制品企业Hood所创立的高达5000美元奖金的“HoodSportsmanshipScholarship(胡德健将奖学金)”(评选过程对志愿服务情况设置了一定门槛),等等。同在北美,加拿大的教育部门规定,高中生在离校前须积累多于40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所有的服务经历都将录入学生档案,作为高等院校在招生、评审入学奖学金时的重要参考。

欧洲国家对志愿引导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也颇为重视。在德国,志愿行为尤其被看作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政府直接和间接的介入管理使该国志愿者组织在法律制度、财务收支等方面更为规范化。此外,德国对志愿者队伍的能力建设高度重视,甚至由政府直接组织和支持编写全国各领域的志愿服务手册和指南,促进志愿者所提供社会服务的统一性和标准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拥有超过1/4的人口从事着志愿服务,而德国的比例是超过1/3,且14-24岁的年龄段占到了德国总志愿者人数的30%以上,其中中学生占有很大比例。

近在东亚,日韩两国的志愿服务也同样有值得国内借鉴的地方。志愿服务在韩国的历史已逾半个世纪。据汉城教育厅的规定,初中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早自1995年起实行义务化;自1998年起,高中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被具体分数化,并在高中成绩中占到8%的比例。而在日本,据当地的相关调查显示,志愿者活动被列为本国高中生课余时间参加最多的前三项活动之一。这也可能与近年来一些日本教育机构将志愿服务义务化有关。东京都自2007年始在公立高中开设相关课程,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须通过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获取不可替的相应学分,否则将导致无法毕业。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